让少妇高潮无乱码高清在线观看,国内永久免费crm系统,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久久,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

熱點新聞

首頁 > 新聞中心 > 熱點新聞

精織科技生態“雙面繡”

發布時間:2013-12-26

《蘇州日報》2013年10月29日頭版  □蘇報記者 周建越

  今年8月,高新區與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簽署協議,共建蘇州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。按“邊籌建、邊研發、邊出成果”的思路,目前已建起一個研究院與10家產業化公司。
  9月,連接古城區與高新區的獅山商貿區,一批投資達155億元的現代服務業項目集中開工,“轉型”,讓城市更現代、更繁榮。
  10月,體現綠色出行的全國首條100%低地板鋼輪鋼軌現代有軌電車線1號線鋪軌80%,2號線開始規劃設計……
  今年以來,高新區以“科字當頭、生態優先”為發展思路,搶抓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獲批機遇,使全轄區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,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,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提升。

  【關鍵詞】創新圖景
  新興產業投資增幅列全市第一,創新始終是發展主動力

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是第一驅動力。然而,如何將科技創新與產業集聚緊密結合,卻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對此,高新區的舉措是:“科字當頭”,大力發展科技創新載體與研發平臺,并保證它們與區域已成規模的產業無縫銜接。  在高新區,醫療器械被列為五大支柱產業之一。為促進該產業早日實現千億規模,高新區投入7.8億元,與中科院、江蘇省和蘇州市共建了中科院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。自2008年11月揭牌至今,研究所已建成7個實驗室,集聚了來自海內外數百位高端人才,在科研項目申請、醫療研究等方面,都取得了顯著成績。
  同樣,為進一步提升龍頭產業——電子信息產業層次,該區打造了浙江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創新載體,以吸引高新技術研發、掌握核心技術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人才和團隊集聚; 并出臺一系列政府措施,鼓勵重點企業建設企業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實踐基地,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核心區的活力。
  不用鋼絲繩,不用鏈條傳輸,30秒就可存取一輛汽車。今年8月,在浙大蘇州工研院“高效直驅裝備研發中心”,一個已擁有9項專利授權的“8層直驅式高效立體車庫”樣庫新鮮出爐。研發中心主任葉云岳自豪地說:“我們運用的是‘磁懸浮’技術,這是對傳統立體車庫傳輸的一次顛覆; 只有不斷創新,才能發展最核心的東西!”
  將一個實驗室“濃縮”在一臺儀器上,儀器又像鼻子一樣能“嗅”出各種危險氣息,不到10秒鐘就能使炸藥等危險品現原形。今年10月,在科技城微木智能公司,已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批通用型痕量危險品檢測儀。“這里面包含了10多項發明,其中5項已獲授。”公司董事長、省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李鵬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。
  為搭建更大的科技創新平臺,去年8月,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落戶高新區。很快將形成2000名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專利審查員隊伍,年審查發明專利申請能力達到11萬件,為長三角乃至整個華東地區提供優質、高效、全方位的知識產權服務。進入10月份,江蘇中心6萬平米主體建筑封頂,預計今年年底就可竣工。
  同樣是創新,今年6月,高新區獲批全國首家“保險與科技結合”綜合創新試點,全面啟動沿大運河的“金條工程”。同時,7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。9月,龍湖時代天街、金鷹商業廣場等5個總投資155億元的重點項目集中開工;其中,金鷹商業廣場項目,投資總額達50億元,將打造蘇州市最大、全國領先的標桿百貨單體店; 華能分布式能源項目,將建設分布式供冷供熱能源中心,年供冷能力約1.5億千瓦時,成為蘇州最大的區域能源中心。
  數據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快速成長,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4.3%,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5.6%,增幅列全市第一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.3%,繼續列全市第一;全區累計集聚各級領軍人才341人次,其中國家“千人計劃”人才30人。
  “科字當頭”,高新區人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創新圖景。

  【關鍵詞】宜居宜業
  一年生態環境營造投入17億元,“生態就是財富”貫穿發展全過程

  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區,不僅要能吸引人才前往創業,還要有本事讓他們在那里安居樂業。畢竟,人才要事業,也要生活。為此,高新區舉起的另一面旗幟是:“生態優先”。
  身處蘇州城西的高新區,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——49座山體加上25公里太湖岸線,形成了豐富的山水資源與不可多得的環境優勢。
  為了這個優勢,高新區規劃了42平方公里的蘇州西部生態城,將投入250億元發展成為“生態環境優美、基礎配套完善、主體產業突出、宜居宜業的低碳經濟發展示范區,旅游休閑度假首選區與新農村建設樣板區”。截至目前,西部生態城已累計投入超過了60億元用于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。
  今年6月,“綠色生態小鎮”奠基,“中節能”將以最前沿的技術為小鎮注入綠色生態理念——家用電器全靠太陽能屋頂發電; 安裝“神奇”照明燈,可捕捉白天陽光;生活產生的餐廚垃圾,在處理后可直接作為小區綠化肥料……
  今年8月,綠色三星建筑在鎮湖馬山游客咨詢服務中心建成,喜迎八方賓客;同時,由沿太湖14個水閘改造而打造的“創意文化景觀帶”已初具規模;在這些景觀帶將開出中國太湖奇石欣賞館、樹葉藝術雕刻館、蘇式生活形象館……
  一方面,高新區努力提高著中心城區的城市首位度,加快推進老鎮改造;另一方面,以旅游景區的標準,將一批環境底蘊好的片區打造成水清、天藍、地綠的生態樂園,加快著建設一個宜商宜游宜居的蘇州城西。有一個數字可以體現出高新區的決心:僅一年中,高新區在生態環境營造上就要花上17億元!
  同樣,在高新區的創新高地——蘇州科技城,也是將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緊密結合!
  由科技部、省政府、市政府共建的蘇州科技城,東臨有著蘇州“城市綠肺”之稱的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,南接有著“中國智慧山”之稱的穹窿山,西臨太湖,又被12座山體環繞。在這自然山水的饋贈之上,科技城在生態環保的原則下謀篇布局——從規劃建設之初開始,就要求入駐企業不但100%的高科技、同時也100%的零污染。
  在科技城,依托宕口復綠工程,打造出一個又一個新型的生態景觀:玉屏山生態園、彩石湖公園、諾貝爾湖……為這座綠色智慧之城更添人文與生態之趣,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近50%,真正展現出“科技和生態齊飛,山水與城市一色”的獨特魅力。
  “只有牢固樹立‘生態就是財富’理念,將高新區的自然之美、田園之美、人文之美、和諧之美融入真山真水,加快出形象、出亮點,才能更響亮地打響高新區的生態牌。”市委常委、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浦榮皋說。
  為此,高新區正加快推進《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》實施,加快太湖濕地公園二期、蘇州西京灣生態農場等項目建設,把太湖資源引入高新區腹地,探索連點成線、連線成片,把太湖沿線生態做成精品。加快完善環太湖25公里生態旅游布局,力爭蘇州西部生態城旅游度假區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。繼續依托區域山水資源優勢,大手筆地為生態環境增添亮色,打造“真山真水園中城”的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。